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首届“法乳一脉 · 潮音千秋”系列论坛在闽南佛学院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4/12/20 21:56:45  来源:原佛 编辑:xmfx 浏览:1

  为深入挖掘梳理两岸佛教历史关系、总结传续两岸佛教交流的历史经验,维护、巩固和发展两岸佛教交流互动的黄金纽带、进一步推动两岸佛教法脉、学脉的传承与延续,引导新时代两岸佛教交流进一步向深入、深层次多维度发展推进,促进两岸佛教界共同弘扬中国佛教与中华文化,由闽南佛学院《海潮音(中英文)》编辑部和原佛公众号联合主办的主题为”闽南佛学院与两岸佛教”的首届“法乳一脉 · 潮音千秋”系列论坛于12月14至15日在闽南佛学院圆满举办。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社科院、浙江社科院、山东社科院、黑龙江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台湾法鼓文理学院、台湾南华大学、新加坡佛学院等两岸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佛学院的15位在佛教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闽南佛学院院长、南普陀寺方丈、《海潮音(中英文)》主编则悟大和尚,副院长法源法师,副院长净心法师,副院长及《海潮音(中英文)》副主编弘来法师,《海潮音(中英文)》副主编洪峻峰先生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主编则悟大和尚代表闽南佛学院《海潮音(中英文)》编辑部致欢迎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雷泉先生代表参加会议的大陆专家学者致辞,台湾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教授、系主任邓伟仁先生代表参加会议的台湾学者致辞。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原佛公众号主编裴勇先生主持开幕式。

  则悟大和尚在致辞中指出,在佛教中国化漫长的进程中,闽南因其地缘与人文的独特优势,成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枢纽。百年来,闽南佛学院开创了一条既扎根传统又契合现代需求的独特道路,为两岸佛教的联结注入了生命力。论坛以“闽南佛学院与两岸佛教”为主题(以下“闽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穿越时空、追溯两岸佛教交流脉络的契机。无论任何时代,都彰显着两岸佛教法乳一脉、同根同源的历史印记,折射出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向度,同时更应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为两岸佛教合作勾勒出全新的可能性与方向。两岸佛教的融合与共鸣,承载着深化佛教中国化的伟大使命。本次论坛既是思想与文明对话的场域,也是传承与创新共鸣的纽带,将以思想的脉动构建两岸的价值共鸣,以文化的感召唤醒两岸的情感共识;更将以面向未来的恢弘构想,描绘法乳一脉的无尽生机,奏响潮音千秋的时代旋律。

  王雷泉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百年闽院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并以自己亲身经历回溯了闽院复院以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和闽院及其传承人们在当代佛教教育、弘法推进和发展中以及两岸佛教交往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邓伟仁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闽院在成立以来在两岸佛教教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闽院师生赴台对台湾佛教的发展提升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接下来的三组发表和研讨中,十五位专家学者围绕闽院在近现代佛教转型和佛教教育中的作用和贡献、闽院与台湾佛教的历史渊源和互动关系、闽院师生与台湾佛教相关重要人物的思想学说及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作用等角度展开了深入阐发和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研讨深入,精彩纷呈。

  第一组发表和研讨主要围绕闽院的历史地位、佛教教育和两岸佛教交往的宏观层面展开。新加坡佛学院纪赟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做评议。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原佛主编裴勇先生发表的《闽南佛学院与台湾佛教交往史初探》一文,对闽院从建立前的酝酿期到建立后的全盛期、停办后师生赴台弘法、复院后当代交流等各个主要时期与台湾佛教交往互动历史及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分析,总体呈现了闽院与台湾佛教交流的过程、内容、基本经验、重要意义以及未来展望。

  台湾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主任邓伟仁教授发表的《契机与挑战——从闽院到台湾佛教研修学院的佛教教育》中指出,闽院的设立启动了中国佛学院教育的现代化,台湾佛教院校的发展是中国佛学院教育现代化的延伸,并主要探讨了作为台湾高等教育体制下“佛教教育”的教育目标,其发展趋势与特色、挑战以及未来展望,并以法鼓“佛教学系”的教学沿革与现况以及契机与挑战分析了华人佛教研究与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与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及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何建明在所发表《闽南佛学院与中国现代佛教史上的“闽南佛教”》一文把“闽南佛教”作为一个独特的专门化的现象级的概念进行了研究阐述。他指出,在近百年来的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但是都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特色并广泛影响到我国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和海外华人移民地区,而只有闽南佛教文化具有这一特点。他以闽院作为切入点,阐发了闽院在近百年“闽南佛教”文化形成、传播和影响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王佳研究员发表的《从武院到闽院:太虚大师僧教育革新实践及其影响》一文,对比考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佛学院武昌佛学院和闽院在太虚大师僧教育实践以及现代佛教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武院首开全国“佛学院”之先,而闽院更为成熟完善,在办学时长、学僧培养、弘法成效方面成绩斐然,在中国现代佛教史上留下辉煌一页,其办学宗旨理念一直影响至今。

  山东省社科院于飞副研究员代表江南大学哲学系邓子美教授发表了《两岸人间佛教的隐在有力推动者李子宽——以太虚主持闽院之六年间与之交往为中心》一文,考察了李子宽居士在太虚大师主持闽院期间与大师密切交往和在弘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太虚大师圆寂后接续了太虚人间佛教文化事业薪火,支持与救援在台太虚弟子、学生,并推动闽院在台师生共同努力,为人间佛教蔚成两岸佛教主流所作的贡献。

  第二组发表和研讨主要围绕对两岸均有重要影响的闽院高僧大德的思想学说展开。王佳研究员主持,何建明教授做评议。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发表《太虚大师维护中国佛学主体性的教义判摄》一文指出,20世纪以来,伴随西学而来的科学主义思潮,以及在这一思潮影响下的佛教学研究,从佛教内外部对中国佛教形成强大冲击。太虚大师站在以佛法和中国佛学为本位的立场上,本于内证的深厚学术功力,与学术界和教内同门展开平等对话,建构中国佛学的教义体系、特别是建立维护中国佛学主体性的教义判摄,从而为人生佛教夯实了神圣性和合法性基础,对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奠定了重要的教理基础。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丁小平副教授发表的《太虚与印顺关于印度佛教史的分期思想对比研究》一文,对比分析了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对印度佛教史分期的异同,以及双方往返论辩的过程和内容,指出太虚大师的分期贯穿其中的思想是大乘是佛说,以及“完型佛教”观,即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显宗和密宗是一个整体,在印度佛教史上各有其隐显、主从的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何蓉研究员发表《战争与佛教徒:太虚大师论和平及其实现途径》一文指出,众人看到的都是太虚大师立足佛陀本位、直面时代挑战、承担护国济世之重任,冲决网罗、锐意革新的佛教革命立场的一面,而很少关注他一生中所处政治动荡、战争频仍的社会背景。太虚大师在其中始终秉持佛教的和平法义,强调爱国是根本,佛教是一体,世界佛教徒应联合起来,处理好根本与方便的关系,反侵略、谋和平的理念和实践对未来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赖岳山副教授在发表《“佛法—家园—世界”:20世纪中国僧人的“密宗”经验与心灵——以太虚、大勇、能海、印顺为例》一文中提出“太虚僧团”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对其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以“大勇、超一、能海、法尊”为代表的学密团体的宗旨和活动进行了分析考察,指出,他们从学习日本密教转向学习藏传密教,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促成,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密教”“日本佛教”“中华佛教”及“世界佛教”的关联性及竞争性有更深的认知。“复活”传统汉传佛教中的密教,以重塑“中华佛教”的版图,从而形成“‘世界佛教’在中国”,试图“让汉传佛教再次伟大”,让“中华佛教即世界佛教”,是“太虚僧团”的重要考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及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发表《印顺法师的如来藏思想研究》一文,围绕印顺法师研究如来藏思想的代表作《如来藏之研究》为中心,全面分析考察了印顺法师对如来藏思想历史背景和学说流变的考察分析,指出,印顺法师认为如来藏思想既体现了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连续性一面,也反映了独具特色的一面,如来藏思想确为印度佛教重要的一大流派。

  第三组发表和研讨主要围绕海峡两岸与闽院相关的重要高僧大德对两岸佛教交流和发展的贡献展开。丁小平副教授主持,邓伟仁教授做评议。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陈永革研究员发表了论文《论巨赞(传戒)法师的闽院法缘及其<台湾行脚记>》,通过考察太虚大师援引巨赞法师(传戒)闽南佛学院插班就读并在杭州灵隐寺出家等早期佛教生涯,结合其《台湾行脚记》的文本叙事,全面辨析了巨赞法师作为汉传佛教的一代新僧,将闽院法缘扩展为闽台法缘的特殊经历,初步分析了社会时代巨大变革对于两岸僧人命运的影响,呈现出20世纪30年代一代新僧的成长经历, 以及大陆新僧与台湾新僧的不同类型及其时代交集。

  台湾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黄国清副教授发表论文《东初老人对台湾佛教文化的贡献》,全面考察分析了闽院传人东初法师1949年赴台后在台弘法历程,充分展现了东初法师对台湾佛教、特别是对佛教文化建设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透过文字般若来振兴佛教,重要功绩包括,一是创办《人生》月刊,发扬人生佛教与正信佛教;二是倡印大藏经及环岛宣传,使佛教藏经得以普及;三是勤于著述,阐扬佛教革新意义和人间佛教思想,深探中印佛教、中日佛教、近代佛教历史的文化意蕴。其门人圣严法师更是开创了台湾法鼓山弘法文教事业,其影响遍及两岸和世界各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东明副教授发表论文《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与闽南佛学院的交流——以<五百菩萨走江湖—禅宗祖庭探源>书中的〈厦门的南普陀寺〉一文为线索》全面梳理了两岸佛教交流的历史阶段,并以台湾法鼓山作为两岸佛教交流的代表性范例,深入考察了受闽院传人东初老人法乳滋养的圣严法师领导法鼓山教团推动两岸佛教交流互动的成果,并以2002年圣严法师率500弟子来大陆参访为个例予以生动呈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黄人二教授发表论文《太虚大师、印顺导师与闽南佛学院之因缘》,全面梳理了闽院最重要的两位高僧太虚大师、印顺法师与闽院的渊源关系和各自在闽院及两岸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加坡佛学院纪赟副教授发表的论文《黄典娴与战前新加坡中华佛教会》,集中探讨了20世纪初广府裔侨领黄典娴在南洋和华南地区妇女与教育事业的贡献,及其与太虚大师的交集和对新加坡中华佛教会的影响,分析了新加坡佛教社团在社会治理中与帮群特性的关联,特别是闽南社群在佛教团体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并指出,相比人间佛教在台湾与大陆的创新,新加坡佛教因缺乏外部压力而保持传统,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性与文化适应性。

  15日上午,研讨会圆满闭幕,陈永革研究员在闭幕式上作学术总结,他对这次论坛能够务实、深入和聚焦研究问题并取得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次论坛对闽院与台湾佛教的关系、交流互动的内容和形式、闽院相关重要人物对近现代佛教的理论建构、对台湾佛教的重要影响等阐发梳理都有很多新的开拓、产生很多新的亮点,希望未来进一步把百年闽院作为一种现象级存在加以研究,进一步推动闽台佛教一体化。他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全面溯百年闽院之源;二是要全面重估闽院佛教教育的百年历程,进一步提升完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三是要深入反思闽院办学传统、办刊传统,进一步建立主体性;四是要努力重新建构、优化结构,登高望远、勇于担当,让百年闽院稳步再出发。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岸佛教交流融合进一步走向深入。

  弘来法师代表闽院致闭幕辞,他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指出,本次论坛是一场贯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会议,议题融汇古今,贯穿知行,不仅呈现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更展现出前瞻性的学术格局与文化视野。两日以来,各位专家学者以宏观的视野与微观的洞察,在“点、线、面”的层次结构中勾勒出闽院与两岸佛教交流的立体图景,展现了闽院与两岸佛教的深厚渊源与历史使命,彰显了闽院在两岸文化交汇中的传承使命与时代担当。论坛还集中阐释了“人间佛教”理念在两岸佛教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彰显了“人间佛教”思想引领着两岸佛教从单一的“线”式传承,逐步演化多元的“面”式实践,为两岸佛教的共同发展和文化认同奠定了思想基础,开辟了无限可能。未来,闽南佛学院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推动两岸佛教的进一步融合与创新发展,为两岸佛教的共同繁荣注入崭新的活力!相信“法乳一脉,潮音千秋”系列论坛将以丰厚的人文底蕴,为两岸佛教的融合发展开拓更广阔的路径和空间,共同推动两岸佛教的进一步互鉴融合、推动新时代的佛教中国化开拓出新的境界。

最新更新
最新图片
热点新闻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闽(2022)0000006
备案序号:闽ICP备09050516号-1
地址:思明南路515号 (厦门南普陀寺内,闽南佛学院旁)
Copyright 2022 中国·厦门市佛教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